有一首“洗澡神曲”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我爱洗澡,皮肤好好,幺幺幺幺,戴上浴帽唱唱跳跳,幺幺幺幺……”每次一洗澡,就有不少人会不由自主地哼唱起这首歌,这朗朗上口的旋律,将洗澡的舒适感觉诠释得淋漓尽致。可是你知道吗?洗澡可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代人也洗澡,而且古人洗澡可比现代人还讲究。

据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验证,在中国古代的商周时期就已经发现了洗澡的器具以及相关的文字记载,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就在澡盆上刻下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样的句子来勉励自己。这在“四书”之一的《大学》中有所记载。
到了西周时期,洗澡已经不仅仅只是个人清洁问题了,而是赋予了更加庄严、神圣的含义。这个时候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沐浴礼”,在举行重大活动,尤其是祭祀之前都要先洗澡,以示对事情的重视和尊重。另外在幼儿的诞生礼上也有关于洗澡的讲究,比如太子出生满三个月的时候,正好是要给太子取名字的那一天,这个时候为了显示庄重,国君和皇后就要洗头、洗澡。而当侧妃产子满三个月那一天,就需要侧妃洗头、洗澡,以示重视。此外,夫妻之间洗澡也是有讲究的,现代夫妻都爱在一间浴室洗澡,但是按照《周礼》的规定夫妻是不能在一起洗澡的。

战国时期庄子的《庄子•杂篇•则阳》中也有一句话提到了洗澡:“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这里的“鉴”指的就是洗澡的澡盆,而这个时期的澡盆多是青铜铸造的。不过显然,灵公已经违背了《周礼》中夫妻不能一起洗澡的规定。

到了汉代,洗澡各方面的规定都已经相对完善了,甚至还出现了“沐浴假”,东汉的司隶校尉应劭所写的《汉宫仪》就记载了这个沐浴假:“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意思就是每上五天班就可以专门放个假用来洗澡,这里的“休沐”就是“沐浴假”的官方称呼,唐代徐坚的《初学记》中也对这一律法有明确的记载。为了洗澡还专门设立个“国家法定节假日”,这足以说明古人对洗澡这件事的重视和讲究。
另外,我们经常在古装剧中看见的“花瓣浴”、“药浴”等其实并不是空穴来风。其实古代早就流行起了这种沐浴方式,尤其到了唐朝更为盛行。只不过因为条件限制,只有宫廷中人以及一些达官贵人才能够享受到这些。

说完了古代人洗澡的事儿,咱再顺便说一说现代人洗澡的三大误区:
第一,民间流传这样一种说法,说是女性在经期不能洗澡,否则会对身体产生不好的影响。但经科学解释,女性在经期更应该洗澡,更应该注意清洁,只要避免盆浴和凉水浴就可以了。
第二,看过《活佛济公》的小伙伴们应该都记得济公的“伸腿瞪眼丸”,济公用自己的“黑手”往身上一搓,就能搓出一个指头盖般大小的“神丸”,能治百病,小时候应该也有不少小淘气模仿过这一段吧,现在想想也挺“恶心”的。但其实每次洗澡搓出的“泥”,只是皮屑、油脂、汗、灰尘的合成物,是身体新陈代谢的正常现象,并没有多脏,所以洗澡的时候也不用太过用力搓,太过用力反而会损伤皮肤。
第三,关于洗澡的最佳时间,也是现今不少人很迷惑的事情。其实,洗澡并没有什么最佳时间,而是应当和自身的身体状况相联系。一边来说,油性皮肤的人早上洗比较好,干性皮肤的人晚上洗比较好。如果你是中性皮肤,那就随自己的心意,想什么时候洗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