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过上海人说过这样的上海话吗?
血血红,泄泄白; 蜡蜡黄,墨墨黑; 咸塔塔,甜咪咪; 苦茵茵,酸叽叽;
淡刮刮,辣蓬蓬; 香喷喷,臭烘烘; 木噱噱,戆嗨嗨; 急吼吼,笃姗姗;
昂邦邦,嘎嗒嗒, 搔叽叽,鲜格格; 糊达达,烂糟糟; 实敦敦,轻飘飘;
老渣渣,干麸麸; 小结结,肉鼓鼓; 胖墩墩,福嗒嗒; 瘦剐剐,瘪塌塌;
神兜兜,抖划划; 愁噱噱,阴丝丝; ……
上海是个百纳人才的城市,在上海生活的人们,大都来自五湖四海,人才汇集的同时,也让各地方言聚集,不折不扣是个语言“大杂烩”的典型城市之一。众口难调,为了“统一口径”,普通话流行,连大妈级的人群都操着一口沪系普通话。
曾几何时,人们忽然发现,上海话正在淡出我们的“口中”,年轻一代说起上海话“洋泾浜”口味十足,小孩子们更甚,以至于老人不得不和孙辈学说普通话,在孙辈的指责中纠正“屡教不改”的发音。
记得我们上学的年代,虽然上课都是用普通话,但下了课后,老师和同学之间顺其自然的用上海话沟通,普通话和上海话“相提并茂”,并没有任何不妥。
中国地大物博,各民族有各民族的语言乃至文字,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及习俗,这一切都是文化产物,都归属我们的文化宝库,遗失这些“文物”,我们愧对几千年文化积淀,传承其精华,我们力所能及。
久违的沪语广播,每日定时“现身”电台,先不说发扬光大,至少让上海人明白沪语的存在。沪语表达方法的灵动性和艺术性及沪语特有的魅力。
上海方言词中可以包容不少别的方言的用词,比如:大饼,“大”不读“度”;“脆麻花”,读音也跟作“mahua”,不读“moho”;诸如此类,还有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