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校园内的“一塔湖图”,是对博雅塔、未名湖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亲切昵称。湖动塔静,湖柔塔坚,塔与湖的天作之合,动塔静,湖柔塔坚,堪称北大校园不可或缺的神来之笔。

实被誉为北大精魂的博雅塔,其实同样险遭被否的命运。墨菲设计第一稿就在东西主轴线的终点上安放了一座五层宝塔。这要说到西方人对中国塔的一贯偏爱。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的图样,曾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京使节的绘制而在欧洲广为流传,作为中国建筑的典型母题反复表现,乃至成为“常识”。这与欧洲人在如教堂这样的纪念性建筑上追求垂直构图的经验不谋而合,遂成西方人心目中最可靠的中国样式。

建塔的意愿是随建造水塔浮出水面。当时北京自来水厂无力供水到海淀,校方因此自行开凿了三口水井,计划将地下水日夜抽汲,贮存在塔中供全校使用。管道无力铺设过长,水塔最后选定湖区东南角,为使无关美观的水塔能与整个校园相协调,才有了打造宝塔外壳的想法。但圊于经费问题,这个想法一直来回摇摆,司徒雷登一度“做好准备设计一座纯然西式的水塔”,最后还是突然得到燕大哲学教授博晨光与其叔父拍板捐资6000美元,补足修建中国式宝塔外形的高昂差价,才让宝塔得以矗立,后为纪念他们而命名为“博雅塔”。
博雅塔的外形,最初考虑过玉泉山的玉峰塔和一座楼阁式宝塔,前者稍显粗略单薄,后者又太过繁缛。通州运河畔的燃灯古塔后来者居上,捐赠人博晨光叔父曾在通州协和大学任教,感情分起了决定性作用。校方最后请燕大学生司徒壮专程前往通州测绘古塔。

通州燃灯古塔是辽代风格,但现存建筑是清代修建的。
1929年博雅塔建成,基座用石,其余全为钢筋混凝土模仿木构的细节,高37米,平面为八角形,下有双层砖砌须弥座,其上三层俯印莲瓣承托密檐十三层的塔身;塔身四开券门,两旁开方窗,复制了辽代雄大的斗拱。塔内是中空的,有螺旋楼梯达塔顶,可供检修之用。

一座基督教大学,就这样矗立起酿了一座佛教的宝塔浮屠。反倒是学校曾计划过的两座小教堂,最后都悄无声息地消失了。有人说从风水上看颇佳,各地宏昌一方文运的文峰塔,通常设置在东南巽位,与水塔的方位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