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国家林业局发布了最新的大熊猫圈养数量,截止到今年的11月份,全球的大熊猫圈养数量达到了548只,这个数据与2013年相比只增加了一百多只,不禁让人感到好奇,在国家大力培育的情况下,大熊猫增长仍然如此缓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幼崽非常脆弱
其实,熊猫的培育难度一直都很大,跟人类的婴儿不同,大熊猫的幼崽在出生之后,无论是体型还是行动能力,都很难让它们在大自然中生存下来,几乎没有任何生存能力,即便是在人工培育的环境中,大熊猫幼崽也有一定的死亡几率,不过好消息是,目前我国的大熊猫幼崽存活率已经达到了93.75%。

生殖欲望较弱
首先,母熊猫每年只能排一次卵,时间只有不到40个小时,受孕机会相对于其他物种来说非常的小,其次,雄性熊猫的生殖欲望太弱,在自然状态下,雄性熊猫很少会与母熊猫交配,而在人工培育的环境下,工作人员为了让熊猫可以顺利交配,还不得不为他们准备特制的“电影”。

另外,公母熊猫的发情期也有极大的差距,公熊猫一年的繁殖有效期可以达到六个月甚至更长,而母熊猫一年的发情期则只有1到3天,在没有发情的时候,母熊猫一旦遇到公熊猫的“挑逗”就会暴怒得将其赶走,所以熊猫的生育机会稍纵即逝,生育率也很难提高。
找对象太挑
熊猫是一种非常看眼缘的物种,遇到不喜欢的异性时,宁愿孤独终老也不愿意与之发生关系,而且在自然状态下,熊猫的生活习性也本就是独居,很少能够跟异性接触。在2016年的4月,四川省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为了让熊猫苏珊与阳阳配对成功,工作人员不得不一直用竹竿去刺激它们的尾巴,终于让它们顺利完成了交配,可见让熊猫交配是多么困难的事。

生育数量较少
大部分的熊猫家庭都是独生子,这是因为母熊猫抚育后代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这会对她们的寿命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就算生出了多个熊猫幼崽也只会抚养其中的一只,剩下的熊猫幼崽由于缺乏照顾,会被自然淘汰掉。

吃的多嘴还挑
熊猫不仅对对象百般挑剔,对食物也是如此,而且熊猫的胃部结构注定了它们只能吸收食物中的少量营养,为了保证能吸收足够的营养,它们的食量异常巨大,一只大熊猫平均每年会吃掉2万磅优良品种的竹子,每年的养育经费高达100万美元,没点经济实力的培育基地还真养不起。

正因为大熊猫是如此“难以伺候”的物种,所以每年的增长数量也屈指可数,还记得在几年前,每次一有新的熊猫出生,都可以看到报纸媒体争相报道,现在在各大研究基地的努力下,它们的生育率也在缓步提升,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一天,当熊猫数量足够多的时候,每个人都将有机会在大自然免费看到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