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为四季之末、一年之尾。古人以农历十月为孟冬,十一月为仲冬,十二月为季冬,并将三个月份合称“三冬”,用以代指冬季。
在春夏秋冬四季中,冬天的别称可谓是最多的。
唐诗宋词里的冬天,道不尽说不完,却是如此的诗意。诗词外的冬天,此时也感觉惬意了许多,是一份淡静之美。

遣兴
唐代:杜甫
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昔时贤俊人,未遇犹视今。
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又如垄底松,用舍在所寻。
大哉霜雪干,岁久为枯林。
溪居叟
唐代:杜荀鹤
溪翁居静处,溪鸟入门飞。早起钓鱼去,夜深乘月归。
见君无事老,觉我有求非。不说风霜苦,三冬一草衣。
按月份分,十月为孟冬,也称初冬、上冬、阳春、坤月等;十一月为仲冬,也称子月、冬月、霜天、畅月等;十二月为季冬,也称暮冬、末冬、寒冬、严冬、三冬、冬杪、暮岁、腊月、冰月、穷年、丑月等。仅十二月的名称即多达二十多个。
九冬:冬季三个月共九十天,于是冬季又别称“九冬”。
除夜(一作栖蟾诗)
唐代:尚颜
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
鱼灯延腊火,兽炭化春灰。青帝今应老,迎新见几回。
严冬:“严”有“程度深”之义,故“严冬”也就成了极其寒冷的冬天的又一代称。如唐代僧贯休《塞下曲》:“严冬大河枯,嫖姚去深击。”
古塞下曲
唐代:贯休
狼烟在阵云,匈奴爱轻敌。领兵不知数,牛羊复吞碛。
严冬大河枯,嫖姚去深击。战血染黄沙,风吹映天赤。
清冬:冬季万物萧条,天地间一片清寒,故冬天又有“清冬”之别称。如:唐代诗人皇甫冉《冬夜集赋得寒漏》:“清冬洛阳客,寒漏建章台。”
冬夜集赋得寒漏
唐代:皇甫冉
清冬洛阳客,寒漏建章台。出禁因风彻,萦窗共月来。
偏将残濑杂,乍与远鸿哀。遥夜重城警,流年滴水催。
闲斋堪坐听,况有故人杯。
玄冬:“玄”为黑色,古代以四方为四季之位,北方冬位,其色黑,故冬天又别称“玄冬”。
《贫士诗》
东晋:张望
炎夏无完,玄冬无暖褐。

穷冬:“穷”,尽也。冬季为一年之中最后一个季节,故有“穷冬”之别称。
送友人游边
唐代:黄滔
虏酒不能浓,纵倾愁亦重。关河初落日,霜雪下穷冬。
野烧枯蓬旋,沙风匹马冲。蓟门无易过,千里断人踪。
穷阴: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故称。
岁晚旅望
唐代:白居易
朝来暮去星霜换,阴惨阳舒气序牵。万物秋霜能坏色,
四时冬日最凋年。烟波半露新沙地,鸟雀群飞欲雪天。
向晚苍苍南北望,穷阴旅思两无边。
北陆:《隋书·志第十五·天文中·七曜》载:“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北陆谓之冬。”北陆本指太阳冬季所在的方位,后来被人们用来代称冬天。
鱼上冰
唐代:王季则
北陆收寒尽,东风解冻初。冰消通浅溜,气变跃潜鱼。
应节似知化,扬鬐任所如。浮沉非乐藻,沿溯异传书。
结网时空久,临川意有馀。为龙将可望,今日愧才虚。
玄英:《尔雅·释天》云:“冬为玄英。”后人因用之代称冬天。
道观内柏树赋
唐代:魏征
涉青阳不增其华,历玄英不减其翠。
此外,冬还有岁阑、岁馀、岁除等之称。
有感
唐代:司空图
灯影看须黑,墙阴惜草青。岁阑悲物我,同是冒霜萤。
田园观雨兼晴后作
唐代:孟云卿
贫贱少情欲,借荒种南陂。我非老农圃,安得良土宜。
秋成不廉俭,岁馀多馁饥。顾视仓廪间,有粮不成炊。
晨登南园上,暮歇清蝉悲。早苗既芃芃,晚田尚离离。
五行孰堪废,万物当及时。贤哉数夫子,开翅慎勿迟。
岁暮归南山 / 归故园作 / 归终南山
唐代: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