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是二战时期德国的三大战将之一,不过关于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如何却颇有争议,就拿乌克兰战役的结果来看,占有坦克数量和质量优势,兵力上的微弱数量劣势完全可以被德军质量优势抵消,这样的军事实力对比,在苏德战争时期,对于德军来说还是不错的,就这样还在乌克兰一溃千里,被希特勒免职真的一点都不冤,就这还有脸在回忆录里为自己辩解,军粉们直呼,曼施坦因的战绩都是吹出来的。

个人感觉曼施坦因在此次战役中最大的问题是,他自始至终都在把苏军当41年的苏军看,问题是别人也在进步,实际上从43年开始,德三那套靠机械化冲击苏军低素质步兵防线制造恐慌然后迅速撕破防线穿插的套路就屡试不灵了,44年更是有过集结了40+豹子和iv冲击苏军步兵师正面被zis2和85高打的满地找牙的情况出现。

41和42的苏军很多时候都是和德军抗线对撸两边还能打很久,一被德军机械化部队穿插包围就各种骚操作兵败如山倒,很多坚持抵抗依然有戏的局面就这样崩掉了,而到44年苏军轻步兵营被德军坦克包围抵近射击都能不为所动打半天43年前那种动辄被恐慌所击垮的情况荡然无存。
44年以后德军就凉了。苏军伤亡集中在突破阶段和德军装甲反击,随后分割包围开始吃肉。后期德军防线基本不可能防住苏军哪怕几天,后方缺乏纵深防御,装甲反击在苏军坦克数量面前作用有限。其实,后期红军的坦克突击理论已经超过的德军,重要区别就是合成集团军先行突破防线,然后才是坦克集团军纵深突击,由于尽量不在战役开始的突破阶段就消耗坦克集团军的力量,为后期大纵深突击保存了坦克集团的突击能力。

苏德战争后期在战术上,就是德军闪电战和苏军大纵深之间的对决,闪电战始终没解决的就是一旦敌人做好准备没法偷袭就不灵了,而且,闪电战的套路都一样,都是两翼包抄,目标很明显,坦克部队既要撕开防线还要向纵深突击,往往是撕开防线阶段就损失大半坦克,也就是没解决攻坚的问题,而大纵深是先用炮火洗地,然后合成化集团军撕开防线,然后才是坦克向纵深突击,突击地段也往往是多点突击,让敌人的坦克预备队难以应付。

大纵深是强兵理论,需要己方在兵力兵器上都占据绝对优势,制造的是宽正面的多点突破,给对方全盘崩溃的压迫感。而闪击战不要求绝对的优势甚至有时候时候劣势,通过巧妙的部署和机动,在突然的时机突然猛烈打击,让对手在懵逼中崩溃。本质上完全不一样。
苏军的优势在于气吞山河的气势,在这种大兵团作战上,虽然细节上看似粗糙,但很符合苏军的特点,在整体范围上难以抵御;而德军更强调周密的计划和局部范围的多重配合,默契程度很高,分工也非常明确。 就像德国的汽车,非常精密严谨,不过问题在于太严谨了,反而有时候不如粗糙皮实的苏式车辆,所以说曼施坦因战术指挥能力不足,到不如说是德军的军事体系限制了他的发挥,如果曼施坦因是苏军的指挥官,天知道德军还能不能看到莫斯科城市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