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已过,新年就正式进入倒计时了。一年一度的春晚,也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彩排。看春晚,似乎是我们每年跨年的必备,虽然我们也吐槽着,可似乎丝毫不影响我们对它的感情。为了更接地气,春晚也是在一年一年的更新变化,从之前的民族音乐到现在的流量明星,也让我们更期待。

可就在春晚第二次彩排上,有观众在网上透露朱一龙与李易峰的节目内容。随后,工作人员发文,呼吁请大家尊重工作人员的劳动,勿对节目内容剧透,“春晚剧组所有演职人员有对节目内容保密的责任,参与彩排的观众也一样。”这也引发了网友们激烈的讨论。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遇到喜欢剧透的人,追剧,看书,刚开了开头,有人就早早的把结尾告诉你了。其实不是每个人都那么想提前知道些什么,有时候惊喜也是生活中的调味剂。
可是为什么总是有人喜欢剧透呢?

安全感
从心理根源上来说,每个人都渴望被人关注,因为受人关注就意味着不孤独,不孤独就意味着安全,而安全感恰恰是人类的本能需要。剧透者们在用自己的语言和视角来描述一部作品给别人听时,不仅满足了内心深处对安全感的需求,同时也获得了作为社会人的基本属性。
优越感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现在我把它告诉你。当发现别人对自己已了然于胸的某事物一无所知时,内心很容易升腾起一种优越感,但这种优越感却必须通过表达出来的方式才能让别人同样感觉得到,所以必然会驱使着人们想要主动剧透。两种类型的剧透都体现了信息的优越感,而第一种尤甚,除了展现信息的优越感之外,还可展示剧透者的聪明才智。

习惯成自然
剧透者在剧透的过程中获得的情绪体验和满足感,让人欲罢不能,有些人因此把剧透当成了一种习惯。然而从旁观者,被剧透者的角度看,这样的行为着实让人厌恶。当剧透者体验着那些美好的情绪的时候,被剧透者则正好相反,他们的优越感被剥夺,享受的过程被阻断,完满感遭到破坏。所以用”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话来形容剧透者与被剧透者的关系再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