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屐是一种由木板与木屐带结合而成的鞋子,不同时代造型也不一样,我们现在最常见的木屐造型就和凉拖鞋差不多。木屐的发明其实是为了起到对脚的防护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了方便下雨天时在泥路上行走。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很难见到木屐了,大部分人都是通过影视作品来获得对木屐的印象,那么今天笔者就
给大家说说几件关于木屐的小故事。
一、日本人穿的木屐其实源于中国
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若是有日本人出场,必定会有小胡子、和服、木屐这几大独具代表性的标志,所以不少人认为木屐就是日本的本土产品。其实不然,正如日本的许多其他文化一样,日本的木屐也是源自中国的,后来才传入日本,并且沿用至今。

据相关资料记载,早在3千多年以前,中国人就已经穿上了木屐,考古学家也曾在良渚文化遗物中发现过木屐。中国古代的众多诗词歌赋中也都有木屐的身影,如唐代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又如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再如明代刘基的《苦斋记》中的“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这些诗句无一不证明了木屐在中国的历史由来已久。
二、敬词“足下”也与木屐有关
在《庄子.异苑》中也有关于木屐的记载:“介子推抱树而死,晋文公伐以制屐也。”这个记载其实还蕴含着一个关于古汉语中敬词“足下”一词的来历。
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重耳遭到了奸人的算计,为了躲避迫害,他便到处流亡。一天,流亡中的重耳饥饿难耐,可是随从的属下却未能找到食物来充饥,于是介子推就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给重耳煮了充饥,重耳对于此事很是感动,承诺有朝一日回国后定会重赏介子推。

若干年后,重耳回到了晋国,奖赏了当时随他流亡的众人,但却唯独忘了奖赏介子推。介子推虽然并不在意奖赏,但此事毕竟令他心中不快,于是介子推便带着老母亲去锦山隐居了。后来,想起当年承诺的晋文公便派人去锦山寻找介子推,可是介子推却不愿露面来见晋文公。无奈之下,晋文公听从了身边嫉妒介子推的佞臣的“馊主意”,放火烧山逼迫介子推现身。可万万没想到,介子推宁死不屈,包着大树被活活烧死了。

自知有愧于介子推的晋文公悲痛万分,便命人砍下这棵大树做成木屐穿在脚下,不时发出“悲乎,足下”这样的悲叹,以时刻提醒自己这个悲伤的教训。于是乎,“足下”一词也就成为了对人的敬称。
三、孔子的木屐竟被人偷去珍藏

春秋战国时期穿木屐的名人可不止晋文公重耳一人,据相关资料记载,大圣人孔子也穿过木屐。《太平御览》中有言:“孔子至蔡,解于客舍,入夜,有取孔子一只屐去,盗者置屐于受盗家。孔子屐长一尺四寸,与凡人异。”可见孔子也是穿过木屐的,而且孔子的木屐还比平常人的大,更令人惊奇的是,居然有人偷走了孔子的木屐!而且据《晋书•五行志》中记载,大圣人孔子的木屐是被人偷去珍藏起来了。看来,不止后人对孔子很崇拜,就连当时孔子也是有一大批粉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