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过年最期待的事,除了穿新衣,就是放鞭炮!当然,大鞭炮家人是不会让我们碰的,可是每每守在旁边,看着霹雳吧啦的大红色慢慢化作烟雾,也是极其幸福的,尤其过后,踩着鞭炮纸一个个的寻找“漏网之鱼”。当然,也少不了小伙伴们成群结队,大家相互分享自己的小鞭炮,摔炮,鱼雷炮,呲花等等各种各样。这是只有过年才会有的景象。
可是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呢?放鞭炮在是历史传统吗?

古人认为,爆竹可惊恶鬼。另一种说法认为,爆竹之声可以把喜欢在三十晚上出来吃人的怪兽“年”给吓跑。
最早在南北朝时期,那时火药还没发明,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遍时,大家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驱逐瘟神恶鬼。由于当时还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称之为爆竹。
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不过,这时人们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到了宋代,鞭炮开始有新变化了,因为纸开始用起来了。人们用纸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里面灌上火药,内藏药线,制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沿用这个方法,只不过在工艺上有所改进,在花样上有所翻新罢了。

在宋代,还有人用麻茎把纸制爆竹编成串,管它叫“编炮”。因为成串的爆竹放起来声音持续时间长,清脆得好像人甩鞭子发出的响声,因此也就称它为“鞭炮”。
明清两代,爆竹的种类已经非常丰富了,燃放的时间也从大年初一凌晨扩散到了从除夕开始直到元宵。这时,无论贫富贵贱均要放爆竹,爆竹燃放到了顶峰。
直到现在,对于很多人来说,没有鞭炮,就不像过年。可现实中,鞭炮放的太多,也带给了我们污染问题。从开放到禁止,再到限制,最终还是回到了禁止。每到年三十,空气便会变味。PM2.5甚至直接爆表,超过一千。

在适宜气象条件下燃放烟花爆竹,PM2.5浓度虽然也会骤然飙升,但是污染物清除速度也会较快。而在气象条件较差的情况下,燃放活动排放的污染物不能得到有效清除,很容易导致出现持续重污染天气。
不过很多地方也都出台了各种过年放鞭炮的政策,比如用气球代替鞭炮,购买电子鞭炮或者在统一位置放鞭炮等等。其实即使未来的我们不能再放鞭炮,为了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与我们最亲近的家人在一起,没有鞭炮也一样热闹的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