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吗?-ZhiDaolema.com
资讯、健康、教育、创业、旅行

如厕难、性骚扰、受歧视……妇女节还有必要过吗?有!

当电影散场时,女卫生间门口的长队,往往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等还是不等?

等,身边人都要陪你等。不等,憋着真难受。就因为怕上厕所排队,有闺蜜出门会尽量少喝水。

如厕难、性骚扰、受歧视……妇女节还有必要过吗?有!更吓人的女厕长队,出现在节假日的景区里。

男女使用厕所的方式不同,这导致使用时间的差异。根据世界厕所组织统计,女性上厕所花费的平均时间往往是男性的2倍多。

在孕期或经期的女性,上厕所则更为频繁,所花时间也更多。另外,小孩都跟母亲上女厕,又占用了一部分厕位。

如厕难,哪怕在我们最发达的时代、最繁华的城市,也始终存在。

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中国男女厕位的比例一直停留在1:1。

在不均等的需求前,男女厕数量的均等,其实是“厚男薄女”的不平等。

直到2005年12月,建设部才在《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中提到,公厕男女厕位配比“宜为”2:3。

然而,这不是强制性的规定。

2013年全国九城市公厕厕位调查中,被调研城市无一达到男女厕位2:3的合格线。相反,男厕位往往多于女厕位,是的,墙上多了一排小便斗。

如厕难、性骚扰、受歧视……妇女节还有必要过吗?有!

在我们每天生活的城市里,女性遭受的不便和委屈,远远不止上厕所这件事,也不分时间和国家。

奥地利维也纳,最早留意到了城市空间里的男女不平等。

1999年,维也纳第九区在制定新规划时做了一次调查,为的是了解居民的出行习惯。

如厕难、性骚扰、受歧视……妇女节还有必要过吗?有!

维也纳政府却意外发现,男女居民的出行差别非常大:

大多数男性每天只在上下班时会开车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相反,女性通常要照顾老人和小孩,比男性更经常使用公共交通,步行也更多。

一位妈妈在问卷中这样写道:“我带孩子去看医生,还要上班前送他去学校,我帮妈妈买菜,最后和我的孩子一起乘地铁回家。”

对于规划专家来说,最经典的做法就是大笔一挥,把生活空间与商业空间分开,这种方法最简单,也最蠢:把家庭、市场、学校都扔得老远。

这也是你在CBD里很难找到吃饭的地儿,更难找到菜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种看起来整齐有序的图纸,却给女性在出行上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针对女性的通勤特点,维也纳很快起草了一个规划:

在小学和药店附近增加了站点,女性出行更方便;

拓宽人行道,加装路灯,让女性晚上出门觉得更安全;

他们还在楼梯较多的地方,增加坡道,方便推婴儿车、轮椅上下。

如厕难、性骚扰、受歧视……妇女节还有必要过吗?有!

对新事物,永远都少不了批评。

“维也纳真的有必要这么重视女性?”

“难道要把街道刷成粉红色?”

幸好,维也纳政府没有在质疑声中退缩。他们规划了一个公寓小区,用实例来告诉人们,考虑女性需求的规划政策,也能同时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好。

这个叫“女性工作城”的小区,在公寓之间布满花园,让家长可在住所附近与孩子玩耍,还设置了幼儿园、药房和诊所,同时交通网络发达,方便通勤和接送小孩。

从实际、多样的需求着手,这样的构想既克服传统规划的缺点,又能实现500米的生活圈。

一个音乐之都,也成了对女性最友好的城市。

在维也纳,这些性别平等的项目背后,其实是一个核心思想——公平共享城市。

公共交通、教育、医疗、房屋等政策各方面,都应该是公平共享的,也就是给男性和女性提供平等获取城市资源的权利。

如厕难、性骚扰、受歧视……妇女节还有必要过吗?有!

城市不是男性的城市或是女性的城市,而是许多群体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城市。

当女性需求进入到城市规划和政策中,单一的男性主导局面将有望被打破,更多的弱势群体也将得到关注。

一座女性住得舒服的城市,大部分人也会生活得安心舒适。

如厕难、性骚扰、受歧视……妇女节还有必要过吗?有!

意识到了女性不一样的需求, 接下来就是让城市满足这些需求。

在2012年,一场“占领男厕”的运动在广州越秀公园发起。随后,西安、北京、南京、郑州、成都等地女性纷纷加入。

当时,广州的男女厕位比例为1.79:1,也就是说每1.79个男厕位,才对应有1个女厕位。

行动的结果是,有学校把男厕改成女厕,隔一层改一层,有的直接就把教师休息室拆了建女厕,有的男女厕位比例甚至提高到1:3。

今年2月1日起,广州又出了新的公共厕所管理规范,规定新建一类公厕的女厕位与男厕位比例不小于2:1。

新建公共厕所都要有无障碍卫生间,有条件的公厕还要设置第三卫生间和母婴卫生间。

如厕难、性骚扰、受歧视……妇女节还有必要过吗?有!第三卫生间方便照顾者带异性亲属上厕所。

女性的发声和行动,为自己争取了应得的女厕所,同时也使行动不便和跨性别人士得到更体面的如厕机会。

相比如厕这样主动的需求,还有很多人“被动发现”了城市里的不方便。

比如,不敢穿高跟鞋逛街。

2006年,南京狮子桥步行街,不少女生逛街时,高跟鞋被卡在下水道地砖缝里,丑态百出。

“卡鞋事情”引起了南京政府部门的关注,把下水道地砖改到路沿,采取坡度设计,尽量避免女士尴尬。

有市民认为这是小题大做,甚至还说“逛街不要穿高跟鞋不就好了”。

这就是屁话。在我看来,穿细高跟鞋的女性,就是人行道设计合理与否的最佳检验者。

假如她们能走得稳当,不怕被地砖绊倒,不怕积水弄脏长裙,许多行人也能安全通过。

如厕难、性骚扰、受歧视……妇女节还有必要过吗?有!

比如,只能中午躲进厕所里挤奶。

3年前,演员马伊琍在微博发表长文《我们的母婴室》,痛批国内的机场和火车站的母婴室形同虚设,怒指“整个大环境不够体谅妈妈们”。

如今,国内大城市的公共场所和大型商场,陆续新建了一些母婴室,不仅设施齐全,而且宽敞舒适。但是这样的“体谅”,远远不够。

如厕难、性骚扰、受歧视……妇女节还有必要过吗?有!

与西方城市女性不一样,国内许多家庭是双职工。女性既要料理家庭,又要全职工作。受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她们还承担着照顾老人的重担。

缺少女性关怀的职场环境,让职场妈妈一把辛酸泪。

坚持母乳喂养的职场妈妈在工作间隙存储母乳,但许多公司并没有母婴室。她们只能到休息间、卫生间、打印室甚至办公桌底来挤奶,别提有多尴尬。

比如,幼儿园比公司还早下班。

随着“单位”时代的终结,没了公家托儿所、幼儿园,幼小儿女的照顾问题也成了年轻父母的老大难。

这让日本福冈的一家深夜幼儿园走红。这家幼儿园,从早上7点一直营业到凌晨两点钟,家长下班后才去接孩子。

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幼儿园走红,恰恰说明戳中了白领妈妈的软肋!

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幼儿园,开门时间都是早8点晚5点。起早贪黑,勉强能克服早上送孩子上学的问题,但下午5点,很多妈妈都还在会议室里熬着呢。

女性生完孩子,依然有选择工作的权利,但是家庭和工作,太难平衡。没有这些托儿所,妈妈出于对孩子的爱,不得不辞职回家。

再比如,地铁里有性骚扰怎么办?

大多数城市就在特定时段设置“女性专用车厢”。但这个方法形式大于内容,男性该上还是会上,女性反而有种“被弱势”的感觉,实际效果反而不好。

如厕难、性骚扰、受歧视……妇女节还有必要过吗?有!

英国人呢,拿出了恐惧计量表,算出女性对不同地区、不同空间的安全印象,然后才推出相应的措施:改善街道照明和指示牌,增加女性友好的公共交通,完善治安等。

对女性更友好,对残障人士更友好,对老人、养宠物的、独居的更友好,城市才能更好。

如厕难、性骚扰、受歧视……妇女节还有必要过吗?有!

一个真正“公平共享”的城市,不是要在安检口、车库、车厢里挂出“女性专用”的牌子,像是大声招呼“你比较弱,来这里吧”,而能在细节处,让不同人群的需求得到满足,又不用承受不必要的关注。

一个是面子,一个是里子,往往我们搞反了。

平等,意味着人们不用在乎性别、民族、年龄、信仰、性取向、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附加标签,作为一个普通人,能选择自己想选择的,在城市里展现自己的能力与才华。

你或许不知道,“三八节”的全称是“国际劳动妇女节”。早在100年前,女性就在城市劳动中,为自己争取更平等的权益,才有了这个日子。

如厕难、性骚扰、受歧视……妇女节还有必要过吗?有!

100年过去了,女性仍在争取平等的路上,但多了同路人,那就是男性。

不光是女性,年轻一代的男性也希望平衡工作和生活,也能从家务中领悟收纳的智慧,也想拥有陪伴孩子的快乐。

哪怕你是男的,城市能让女性更舒适,对你也是好消息。至少解放了你等女友上厕所的时间,或者你听老婆抱怨不平等待遇的耳朵。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