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吗?-ZhiDaolema.com
资讯、健康、教育、创业、旅行

《都挺好》式悲剧: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是一生的烙印

《都挺好》式悲剧: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是一生的烙印

  最近,热播剧《都挺好》在叔的朋友圈刷屏了。

  这部剧没有宏大的故事背景,讲的只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生活。

  很多人却从这些琐碎的日常生活和微妙的人物关系间,看到了自己家庭的影子,因此深受触动。

  苏爸苏妈是很典型的男弱女强型夫妻。

  苏妈强势,牢牢掌握着一家之主的权力和地位;苏爸懦弱,一辈子在妻子面前抬不起头来,就连给不受重视的小女儿夹个鸡腿,也只有夹到一半的勇气。

《都挺好》式悲剧: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是一生的烙印

  但苏家的悲剧,不是因为这种女强男弱的组合,而是源于这对夫妻作为三个儿女的父母,脑子里根深蒂固的错误的教育方式。

  对待大儿子苏明哲,苏妈是高高捧在天上,在亲朋邻居面前处处夸耀他的优秀,所以苏明哲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对自我有着极高的要求,没有全奖考上斯坦福大学,就宁愿放弃这个机会。

  对待小儿子苏明成,苏妈则是处处维护、有求必应,从来不肯让他干一点家务活,甚至他带回来的脏衣服也要妹妹帮他洗;成家后他每月花得干净,苏妈也会拿出自己的退休金无条件贴补他。

  对待小女儿苏明玉,可以说,苏妈对两个儿子有多偏爱,对这个女儿就有多冷落。从小就对她不亲不爱,经常打骂她;为了全家人的利益,她的个人感受和前途,可以第一个被放弃。

  苏妈还振振有词:「把你养这么大,供你吃、供你穿,亏待你了吗?」

  而苏爸对这一切,永远是冷眼旁观的态度,从来没有站出来为女儿争取过一点权利,也从来没有提醒妻子是否对儿子过分宠爱,只会唯唯诺诺地保全自己,维持这个家庭表面的和谐。

《都挺好》式悲剧: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是一生的烙印

  所以苏家三个儿女,一个被高捧,一个被溺爱,一个被忽视,这也影响到了他们成年之后的个性,准确地说,是性格上的缺陷:老大自尊心极强,老二自私自利,老三冷若冰霜。

  他们兄妹三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带着原生家庭打下的烙印,摆脱不掉。

  看到这里,既可悲又可气。

  我想到之前有人留言问我:「谁能教会父母好好说话?」

  是啊,那么多人教孩子如何跟父母好好说话,有谁来教父母如何跟孩子好好说话?

  那么多人教孩子如何成长,又有谁来教父母如何教育?

  不懂如何教育孩子的父母,绝对不只有苏爸苏妈而已。

《都挺好》式悲剧: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是一生的烙印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发出感叹: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父母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但他们却可以不经过考试无证上岗;至于孩子,会被教育成什么样,很大一部分靠先天运气。

  一个人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对是非对错、善恶好坏的理解,都来源于父母、学校、社会对他的三重教育。

  在这个教育链条里,父母承担着最基础、也最重要的角色。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童年时期父母的教育,对一个人未来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都挺好》式悲剧: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是一生的烙印

  很多不合格的父母,却在有意识或不自觉地伤害孩子,浑然不觉,还喜滋滋地给自己颁发为人父母「合格证书」。

  比如,言语暴力。

  读者 @惜九 说:

  「我妈从小到大对我都是出口伤人,而且都是有心的。我只要在家,我就能不说话就不说话,反正在我妈眼里你做啥你说啥都是错。

  因为我妈认为她永远是对的,而你永远是错的,你也永远是欠她的。」

  @梦里人 说:

  「记得小时候我妈总说我丑,刚开始的时候小,感觉没什么,后来到了 13 岁我妈还是说,当时就感觉非常自卑。

  从 13 岁开始,一直到我成年,都不敢正眼看女生,因为我自卑。

  所以说父母的话不能乱说,开玩笑的时候就已经伤害了一个男孩幼小的心灵。」

  父母自以为是的一句玩笑话,在年幼的孩子看来,就像一把锋利的利刃,一刀刀扎在心上。

  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戒骄戒躁,还会不停地言语打击他们,无论孩子做得多好,始终得不到父母的一句肯定和鼓励。

  没有什么比从至亲之人嘴里听到恶言恶语更令人寒心的了。

  我们总记得向陌生人报以微笑、跟朋友温言软语,却常常忘了和家人好好说话,孩子对父母是这样,父母对孩子又何尝不是这样。

  又比如,监护失职。

  2016 年 11 月 30 日,义乌一对夫妇一觉醒来,发现一个月大的孩子没了呼吸。原因是孩子晚上睡觉时,整个头被捂得严严实实的,最后窒息。

  2017 年 2 月 27 日,在天津某大悦城商场内,一名父亲因为疏忽大意,导致两个孩子从 4 楼坠落,不幸身亡。

  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真的既心痛又生气。

  因为父母的一时疏忽,酿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年轻的生命还没来得及多去认识这个世界,就匆匆地离开了。

  除了怪父母没有尽到监护职责,还能怪谁呢?

《都挺好》式悲剧: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是一生的烙印

  除了这些,还有更可怕的事情发生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

  生了不养,养了不教,教了也没有好好地正确地教,打骂、控制、虐待,完全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全然没有尊重他们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所应有的权利。

  不被亲、不被爱、不受尊重,畸形的家庭关系会成为伴随孩子一生的伤痛,甚至影响他们的命运选择。

  这一切,孰之过?

《都挺好》式悲剧: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是一生的烙印

  为人父母,既然把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就必须好好教育他,尽最大努力,让他不必承受本不该有的痛苦和磨难。

  父母,不仅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只是不知多少父母,在有心无心中酿成了一出出教育悲剧。

《都挺好》式悲剧: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是一生的烙印

  最可怕的地方还在于,这种悲剧,某种程度上会代际延续。

  年幼时承受的种种委屈不满、遭受的所有棍棒和打骂,最终可能在为人父母之后,全部反噬给自己的儿女,作为一种精神上的报复和补偿。

  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里,主角曹七巧被自己贪财的哥哥嫂嫂,像一件不值钱的旧物一样,卖给了姜家,去伺候一个残疾人。

  欲爱而不能爱,她像疯子一样在姜家忍了 30 年,最后把自己逼疯了。

  为了报复这个社会,她把心底积压的所有怨恨,全都不露声色地倾泻到儿女身上。她教女儿抽鸦片,拆散女儿的爱情;破坏儿子的婚姻,导致儿媳被折磨致死。

  她用这种病态的方式,断送了儿女的一生,也亲手「杀死」了自己。

  包括苏爸的「作」,把三个儿女的生活搅得鸡犬不宁,尽管不是源于自己小时候的家庭问题,但是那种报复和补偿心理,是一样的。

  妻子对他几十年的控制和打压,现在他要统统回报给三个孩子,毕竟他也只对孩子有权威了。

  曾经的受害者,变成如今恶狠狠的施暴者,多么恐怖。

  这才是失败的家庭教育里孕育出的最大的悲剧。

《都挺好》式悲剧: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是一生的烙印

  有人问我:「遇到这种不合格的父母,该怎么办?」

  我很无奈地说,没有办法。

  有些父母,在和子女沟通之后,会意识到自身的问题,继而改变。就像《请回答 1988》里面,德善爸爸说的:

  「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有一些做得不好的地方,还希望女儿原谅。」

  也有些父母,受限于自身的成长环境和认知水平,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还固执地掌控父母权威,沟通不了,不愿改变,于是家庭关系越来越紧张,亲子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父母和儿女之间,始终有一条隐形的纽带,挣不脱、斩不断,终生羁绊着

  这才是原生家庭问题无解的根源所在。

《都挺好》式悲剧: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是一生的烙印

  唯一庆幸的是,尽管我们无法选择父母和他们的教育方式,却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父母,用怎样的方式教育儿女。

  希望那些已为人父母、即将为人父母的人,可以吸取失败的家庭教育所带来的教训,爱孩子,尊重孩子,尽到监护职责,然后尽最大努力,给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健康的教育环境。

  就像李月亮说的,年轻时给孩子注入很多很多的爱,教给他们正确的做人做事的方法,年老了才能收获他们满满的爱和陪伴。

  这绝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赡养义务,而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天伦之乐。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