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通过良性刺激经络穴位处使其充血。具有调气行血、活血化瘀、疏通经络、驱散寒、消肿止痛,从而达到增强免疫功能,减少患病的机会。尤其适用于疼痛性疾病、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刮痧还能有效舒缓肌肉紧张、肩背疼痛的症状。对于感冒发热、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刮痧可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汗腺分泌,对疏散风热有良好的效果,并可促进痊愈速度。刮痧还有去水肿、通经络的效果,同时可以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还适用于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疾病的防治。
痧,是经络气血中的瘀秽,俗称痧毒。它阻碍气血的运行、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交换、引发组织器官病变,故中医有“百病皆可发痧”之说。临床上,把患者皮肤上用特制的刮痧器具,刮出红色、紫红色斑点、斑块称之为痧。痧是形成诸多疾病和加速人体衰老的有害毒素。而刮痧后皮肤呈现的颜色,反映了症状的轻重。
现代医学证明,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疼痛所致的风寒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缓解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刮痧时,应特别注意室内的温度,避免空调房直吹身体。刮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慎晕刮,应小心处理,以免出现感染。晕刮的症状包括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冒冷汗、恶心。有出血倾向、皮肤高度过敏、身体极度虚弱、严重心衰的患者均应避免刮痧。心脏出现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酒醉、空腹、吃太饱以及过度疲劳者,也应禁刮。刮痧后若有短暂体温上升亦属于正常现象,但若出现发烧、身体不舒服的情况,应及时进行就医。
一般情况下,刮痧后,皮肤会出现瘀血,且局部会伴有轻微疼痛、痒感等症状,属于正常现象,症状会在3~5天内逐渐消退,皮肤便会恢复正常。刮痧后应注意保暖,避免空调冷气。刮痧应注意把握方向、时间、手法、强度,如操作不当易出现不适感,甚至加重病情。故应严格遵循规范或谨遵医嘱,若把握不好,应请教专业人士,切勿自行在家中随意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