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的一个小学准备把“戒尺”还给老师。引发了网友们热议。有的网友心疼自己的孩子磕着碰着,也有的网友认为“棍棒才能出孝子”。更是有网友表示小时候在学校被老师打之后,回家更是少不了一顿打。该学校校长也做好了准备,说“我们知道会有很大的阻力,甚至会走上风口浪尖,但是这件事对孩子有益处,对社会有贡献,我们就要去做。”

戒尺在中国的教育中是有着深刻意义的。旧时私塾中,戒尺是必备之物。学生调皮或不用功,有被先生打手心之虞。随着后来对教育看法的改变,素质教育的呼声慢慢浮出水面,戒尺也就渐渐退出了我们的课堂。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外界对孩子的诱惑太大,想要重拾“戒尺”之路,可戒尺该不该还给老师呢?
戒尺的兴盛与消亡
戒尺在古代的流行,首先有着文化的因素,“天地君亲师”,这是一个人必须要敬重的,老师自然有教导学生权利,即使是采用一些较为苛刻的方式也并无不可;其次,在古人的认知中,单纯的言语管教是毫无意义的,否则也不会有“棍棒之下出孝子”了。
但是指今日,人们的观念已经发生改变,认为即使是孩子,也应该受到尊重,身体上的惩罚已经很难再被接受,因此戒尺也就不再出现在老师手中。

更多的老师不敢拿起戒尺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关于“严禁体罚”的明文规定。稍有不留意,“惩戒”就变成了“体罚”。而且部分家长不能接受孩子在学校里受一点点委屈,更有甚者,还会对老师进行言语和行为的攻击。加之媒体一加工,涉及到学生和教师,所有的矛头,都会对准教师。所以,老师拿起戒尺,也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
戒尺还是规则
其实认真反思,教育中可能真的需要“戒尺”,是一种能够约束孩子的规则,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戒除邪气,戒除傲气,戒出规则,戒出敬畏,既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孩子的天性是玩,大多数的孩子自制力不足,需要督促学习,需要有规矩。可如果威慑力不强,却也失去了它的意义。心中有戒尺,行不逾矩。

教师的“戒尺”是教育人的神圣的规则,是孩子发展的底线规则。突破规则,教育的未来伤害不只是一点点,那是关乎一代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