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还是杭州?当我们在谈论这两座城市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我们想谈谈这两座城市的围城内外,故宫和西湖。北京的城墙,把故宫围在了中心,杭州的城墙把西湖挡在了城市之外。民国伊始,破旧立新,北京和杭州的古城墙,都开始被有计划地拆除。
一百年过去了,从天上到地下,故宫一路浮沉,又成为了网红,西湖融入杭州城,润物无声,成了杭州的新起点。
苏轼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像是故宫,苏轼说西湖,则是晚雨留人入醉乡。故宫和西湖,正是北京和杭州的性格写照。
城内故宫 墙外西湖
北京城始建于元代,于明代正式落成,清代基本沿袭,城墙呈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四重。
其中故宫的城墙便是重重厚墙的核心。这是一道含着银汤匙出生的城墙,一直以皇家宫殿的身份存在,在重重红墙绿瓦内,虽然南城的老北京不知道里面发生着什么,却知道只要是那里面发生的事情就是天下事。

两千公里之外,京杭大运河另一头的杭州城墙似乎与之有着某种冥冥之中的呼应。
杭州人说西湖,常用到“三面云山一面城”,东南、西南、西北三面环山,东北开阔的平原为杭州市区。但在1912年之前,西湖的东面,只能看到杭州的城墙。当时,杭州还是一个古城墙中围起来的城市。
杭州城墙今日难得一见,但可追溯至吴越国,南宋迁都至临安,在钱缪第三次筑城的基础上,对城墙重新进行了修筑,足有千余年历史。
南宋时期,杭州城墙,共有城门13座,皇城则四面各开一门,南为丽正门,北为和宁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外城墙长度为超过17公里,皇城的城墙长度为超过2公里,城墙总长度超过20公里。
元军占领临安后,禁修城墙,至明清时已多有损毁,杭州城墙差点就要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也许对于宋后天平胜景中的杭州城来说,城墙确实也没有那么重要。
乾隆年间,杭州城墙又修筑了七个水门,起到了满城的防御和对外水系的联系作用。满城内因住的都是旗人以及家眷,故也叫旗下营。
至民国时,杭州城墙还有12公里多。城墙东至钱塘江,西至西湖,将江与湖隔在城外,据江湖之险。
西湖原是一个海湾,由海湾演化成为潟湖, 由潟湖成为一个普通的淡水湖。正因为一墙之隔,今天是杭州地标的它,直到民国时期都还没有正式进入杭州人的生活。它一直在杭州城外,经由钱塘门、涌金门与杭州城联结,颇有些“处江湖之远”的草根习气。

但草根习气似乎也赐予了西湖以顽强的生命力。在江浙地带,湖泊一度极为发达,如余杭的南下湖、绍兴的鉴湖、宁波的广德湖等。它们的面积, 有的比西湖大至数十倍,但由于地质原因,全部成为沼泽, 最后遭围垦而湮废。
但西湖还是活了下来。随着京杭大运河的通航,人群聚落,西湖一处水源,建造六井,供给全城。湖与城得以共生共荣,地方主政官员很少怠慢西湖的疏浚。对他们来说,一句“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无比真实。
故宫失意 西湖风光
历史的风向总是令人难以捉摸,谁也想不到后来故宫里的变化,会让西湖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溥仪退位。这一年开始,北京皇城城墙开拆。在1924年以前,北京的城墙以“便利交通”为名进行豁口开辟和城门改造,并未对皇城城墙造成致命的损毁。1924年11月,北京市政公所决定“将皇城垣东北西三面完全拆毁”,到1930年底,皇墙最终被彻底损毁。
北京城墙的拆毁,除了交通之名外,各势力的明争暗斗是重要原因。
时任北平工务局局长华南圭是“毁墙派”的代表人物。曾以皇墙红砖黄瓦为帝制遗物之由,主张拆墙。除了在交通上的建树之外,华一生执着于拆墙,后进入北京市人大代表,仍从未松口。
皇城一朝毁灭,其余城墙更不必说。一股新风也吹倒了杭州的城墙。

不过善于经商的浙江人并没有高举捣毁皇权的大旗,而是为了拓展城市的休闲空间,开发商业。1912年民国成立后不久,原来驻扎旗人的满旗下营被拆除,改建成商业区。随后涌金门、清波门、钱塘门三门和之间的城墙被拆掉,并在城墙的遗址上修建了湖滨路与南山路。至1915年秋,新市场逐渐形成。
自此,历经1000年之久,西湖终于从杭州城外,走到杭州城内,开始与杭州城区融合在了一起。
1924年,冯玉祥将溥仪逐出宫禁,接管了紫禁城。于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对外开放。这时,紫禁城成为了故宫。
1928年6月,南京取代北京成为首都。1933年,故宫博物院为保护其文物安全,在南京建立文物库房,成立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将文物南迁。
这段日子里,故宫建筑日渐破败,有多处宫殿群倒塌,垃圾成山。
而故宫破败的同时,西湖却迎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良机。1924年,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何应钦旧话重提, 决定举办西湖博览会,筹备委员会达到600多人。1929年6月6日, 西湖博览会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式。
林森、孔祥熙等人悉数出席整个开幕式由省电台向全国作实况转播。入夜, 会场内举行水陆提灯大会, 并燃放焰火, 满湖灯船, 欢歌四起,一如当年大宋绝代风华。

西湖博览会会场设在北里湖的四周, 包括断桥、孤山、岳王庙、北山、宝石山麓与葛岭沿湖地区, 总面积达1.25 平方公里, 环绕会场一周约四公里, 分为8馆2所,规模极其宏大。
为了方便人们参观, 西湖博览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交通上, 准许汽车、人力车、自行车等在会场内通行, 并制订行驶规则。从省公路局调大客车四辆, 绕会场环行, 并在西湖上增设游船和汽艇,方便水上交通。
西湖博览会原定10 月10 日闭幕,因游客众多,“不远千里而至者尚接踵于途”,应工商部长孔祥熙提议,继续开放10 天, 并一律免费参观, 前后历时128 天,参加团体1997个,参观人数达17617711 人次。
在交通通讯仍不发达的民国,人气爆棚的西湖就这样火了。
网红故宫 数字西湖
在此前漫长的历史上,两座城市地标的命运并不同步。国运、乡愁,让故宫和西湖如浮萍般飘荡,此消而彼长。但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它们的命运一如迅速成长的共和国,开启了相仿的共振。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故宫归于人民之手。建国后不久,国立故宫博物院更名为“故宫博物院”进行了一系列修缮和文物清点工作。1987年,故宫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故宫建筑本身作为故宫文物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助推“故宫学”成为显学。
2012年,在文物系统和城市管理系统浸淫多年的单霁翔来到故宫博物院,做上了掌舵人。在他的管理下,故宫走上了精细化的旅游、文保之路。这正赶上了新世纪物质生活丰富以后,中国人呼唤优质精神消费的浪潮。

故宫成为了小视频世界的背景甚至主角,成为了数字化时代的亲历者;故宫的文物和研究院浩如烟海的资料,则化为故宫文创产品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为永乐皇帝放下紫禁城第一块地砖的工匠怎么也想不到,他即将建造的这座皇城,将会在数百年后成为网红。
而一次同时,美丽的杭州也已经成为了中国数字化经济最先进、最彻底的城市之一。在杭州,移动支付早就成了所有市民的习惯;政府也积极拥抱数字化,将浙江式的“最多跑一次”政务宗旨与数字化信息公开相结合,方便居民办手续;众多中小企业也得益于数字化经济,有了更好的运算和储存环境,用省下来的成本招揽人才。
西湖,也成为了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宠儿。
3月19日,杭州西湖和高德地图宣布合作,上线“西湖一键智慧游”,用更数字化、更亲切的方式为中外游客展现一座全景西子湖。
人间一日,西湖千年。西湖和高德地图有着共同的目标,将西湖打造成“中国数字第一景”。
经历了历史的起起伏伏,北京和杭州,故宫和西湖,两座相隔千里的城市,两处相隔千里的地标,在千年的历史中遥相辉映,上演着一场遍布中华大地的曼妙双城舞。